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語言

訂閱電子通訊

與情緒同行

與情緒同行

: 余欣泉小姐 (輔導組 臨床心理學家)

 

與情況同行文章圖案在香港這個講求效率和成果的城市,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壓力。在忙碌中,我們很容易忽略情緒的需要。香港人面對日常生活及工作的挑戰中,都會不經意間釋放及觸及負面情緒。然而,面對負面情緒,我們大多數的反應是攻擊(fight)或逃避(flight)。例如,面對一個令自己不滿及憤怒的人,有人會透過言語攻擊對方,剎那間將內裡的壓力釋放,亦有人會先忍氣吞聲,然後放工後以電視或購物減壓。
 
情緒,是個人感受的起伏變化,也是我們身心的良伴。負面情緒,看似是生活的阻礙,但它們卻有獨特的功用。
 
傷心,告訴我們需要被苛護;
恐懼,提醒我們離開危險;
緊張,則提高我們面對困難的應變力。
不同的感受,豐富了我們生活的經歷,令這些經歷成為我們最精彩、最深刻的記憶。
 
可惜,在急速變化的生活環境,我們一直都在追趕生活的步伐,沒有太多時間可以面對我們的感受。小朋友從小就被教導「做人要快樂」,哭哭鬧鬧的就是搗蛋。到長大以後,就被教導「做人不能太坦白」,要保護自己,不應該隨意讓人知道我真正的感受。在不斷的忽略及輕視,漸漸連自己都不知道內心所感受的,是真實還是幻想,對內心感受麻木了。
 
失去調整情緒的能力
 
長時間的逃避和抑壓,會削弱我們盛載情感的能力。情緒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壓抑下會一次比一次容易騎劫我們的腦袋,使我們失去處理情緒及調整情緒表達的能力。我們容易因小事而發脾氣,或令長時間在鬱悶的狀態中無法脫離。許多情緒問題,均源於自己沒有好好面對情緒,與它失去聯絡,並逐漸由焦慮、抑鬱等狀態取而代之。
 
當未處理的負面情緒一直累積,我們會害怕自己無力疏導心中的憤怒、對自己悶悶不樂的狀態感到自責,最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更多的壓抑帶來更容易的失控,並再失控後帶來更深的自責,令自己更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緒。相反地,當我們用心面對自己的感受,接納這些情緒,容許它們在心中停留,接受真實的想法,這樣才能有助減少自責,繼而減低情緒失控的情況,令自己的情感能取得平衡。
 
了解自己的感受
 
要與自己情感建立良好關係,需要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把不同的感受賦予名字,以作分辨。除了「開心」,還有「喜悅」、「興奮」、「驚嘆」、「滿足」、「安全」···;「不開心」以外,還有「失望」、「傷心」、「憂慮」、「煩惱」、「害怕」等等···。當你花時間關心自己多一點,你會更容易發現感受的名字。認清了自己的情緒後,下一步就是留意自己在不同的感受中有什麼反應,是自責、還是包容?
 
下一次,當「負面」來探訪你的心,請不要立即逼使自己背向它跑向「快樂」。不妨試試跟「負面」它打個招呼,做個朋友,可能你會發現它們可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