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語言

訂閱電子通訊

子女是一份禮物

子女是一份禮物

: 馬慶民先生 (輔導組 心理輔導員)

 

子女是一份禮物文章圖案外國有研究比對有孩子與沒有孩子的夫婦生活滿足感結果顯示,原來養育小朋友令夫婦之間多了爭論、少了個人空間與自由、某部分太太放棄高薪厚職照顧孩子,失去了工作上的滿足感,爸爸亦因而有更大的經濟壓力,加上照顧孩子令夫婦間失去了很多兩個人相處的時間,研究發現沒有孩子的夫婦生活卻有更大的滿足感。

 

大部分父母也做,我也要做嗎?

 

如果這個研究放在香港,結果又會如何?有些父母曾慨嘆「真係唔知仲咩要生佢」,上一代的父母也常說「生舊叉燒好過生你」,無可否認,「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照顧孩子加增父母間很多煩惱,但身邊不少媽媽甘心樂意地放棄工作或半職工作來照顧孩子,夫婦之間即使少了兩個人拍拖的時候亦十分享受與孩子共處,他們的不快樂卻來自子女與其他子女的比較,擔心子女「輸在起跑線」,為子女報讀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學習班,用心地栽培孩子卻未如期望,內心又矛盾會否變成「怪獸家長」,當太太因子女未能入讀自己心儀的學校而失落,丈夫卻回應「有書讀就得啦」,當太太尋找到一些治療來改善子女的問題,丈夫卻回應「大大下就無問題架喇」,太太得到的是雙重打擊(丈夫扮下不開心比較好),又或是父母也擔心子女過份依賴自己,任何事情也請求父母幫助,一步一步變為了「港孩」。

 

當大部分父母也為子女報讀不同的班,提升他們的語言、邏輯、音樂、藝術的能力,避免子女缺乏競爭力,恐怕會「輸在起跑線」,當大部分父母為子女爭取入讀最好的學校,加強學術上的操練,每一天上了七小時的課堂,放學後便到不同的地點再學習,要求孩子十項全能,除了學術成功好,其他方面也要樣樣皆精,為子女進行無止境的「鋪路工程」,又擔心自己的決定稍有不慎,毀滅了兒女的美好將來,但細心想想,這是否一定不會錯的?一定要跟隨的?

 

單一標準來衡量人的價值

 

香港主流社會充斥著講求個人成就、外在美及追求經濟效益等等的社會價值,強調「優勝劣敗」、「汰弱留強」,以單一標準來衡量人的價值,在這種標準下,為了加強小朋友的競爭力,由出句世後便開始參與嬰兒發展潛能班、Junior Playgroup、學前準備班、學前班、幼兒園與幼稚園面試班、小一面試班,從而增強孩子的多元智能,避免日後被社會淘汰。在這種單一的標準下,學術成績不理想的孩子比名列前茅的孩子價值為低,一些有特別需要的孩子更被社會用一些貶義的形容詞描述,如「白痴」、「自閉仔」、「弱智」,這些得到普羅大眾接受的看法,無形給了現代父母一個一個的緊箍咒,不單影響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影響彼此自我身份肯定及與社群的關係。

 

為人父母的必須細察,原來我們都不知不覺被主流社會價值深深地影響,主流社會強調的「成功」,要讀書好、入名校、選擇最有「錢」途的學系、高收入的工作,有能力買私家樓就是成功,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子女從少開始計劃未來是合理不過的事情,然而,不知道多少父母為了子女行上這一條階梯而犧牲了彼此關係,另一方面,如家庭收入一般或子女有一些特別需要的父母又因這種單一的標準、主流社會價值給自己和家庭造成極大的壓力,「天呀,為何偏偏選中我(面對過度活躍的兒子)」、「人地報了三個面試班,我沒有,我是一個很差的媽媽?」、「是否我懷孕是吃錯了什麼,今天連累了子女?」、「教極個仔都係咁,我是一個失敗的父母」,不知不覺間把這些來自社會主流觀念的壓力內化,指責及懷疑自己,把問題放在自己身上。

 

生命是一個豐富的寶藏

 

每個人的生命很寶貴、很獨特的,生命就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如果我們以社會的標準來衡量子女的價值,只是把子女打造社會認為「成功」的模樣,沒有嘗試了解這個寶藏中的一切,這真是太可惜了!事實上,主流社會價值不是衡量他們價值的唯一標準,子女有無盡的潛能、美善、純真與可愛,甚至他們令父母重拾很多快樂的回憶,令父母不知不覺間也成長起來,更體會自己父母的偉大或對父母當年一些選擇感到諒解。

 

「如果你相信子女是天上父親給你的禮物,你看到他們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