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語言

訂閱電子通訊

對自我傷害的同理關懷

對自我傷害的同理關懷

葉思雅姑娘 (輔導組 心理輔導員)

 

近日,接二連三傳來青年人輕生的消息,而筆者的輔導個案中亦出現不少割手的情況。幾年疫情及社會的急速變化,大眾似乎累積了大量難以排解的情緒,青少年的情緒健康更是令人憂心。
輕生及傷害自己身體的成因相當複雜,而傷害身體(如:割手)亦不等於就有輕生的念頭。然而,精神健康、家庭和人際關係、學業壓力等就和自我傷害及輕生有密切關係。
最近和一些有割手行為的少年人傾談,他們坦白向我分享割手的理由。
「割手,有時係抒發情緒,有時想透過割傷身體而獲得存在感。也試過把割手相放在IG,等friends關心。」
親人和師長也發現他們割手,但他們認為成年人的反應,往往令他們更加難受。
「佢哋會話『唔好再割啦,唔開心不如做運動。』、『你再割手,我就送你去醫院!』、『割手好肉酸呀,會無人要!』其實呢啲說話,令我更加難堪,聽完令我更絕望!」
曾經有一個青年人告訴我,成年人的不理解、不體諒,令他曾經産生的輕生念頭,那種心靈的痛楚,比肉體上的傷害更要難受。他很渴望成年人可以聽聽他的感受,而並非用威脅的手法阻止他傷害自己。
「當我情緒低落時,請不要教我怎樣做,我需要的只是人理解我、陪伴我,讓我不再孤單。」我其中一個案主這樣跟我說。她分享完心事後,我和她一起做了一條橡筋手繩,讓她在情緒困擾時,彈一彈手繩,取代割手的感覺。
不論自我傷害身體,甚或輕生,也可能是當事人在失去安全感、目標感和生存意義時,無可奈何的選擇。有時,一份深深的諒解和明白,會幫助到他們渡過情緒的海嘯,逐漸地平靜下來。
到底作為大人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就讓我們由身邊人開始做起,多一點傾聽,少一點批判和說道理。放下手機、活在當下、彼此關注、互相尊重,建立連結和互助的群體,這便是我們為這地方能夠共同實現的事情。
互勉。